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艺馨沙龙]诗歌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

作者:wy 日期:2013-01-01 00:00 点击数:

42晚,艺传学院艺馨沙龙灯光柔和,一片温馨自由的气氛,中文系老师周东升与大家侃侃而谈,从冯至到卞之琳,从张枣到陈冬冬……。这是本学期艺馨沙龙的第二次活动,以“诗生活:自由诗之自由的读法”为题,师生畅聊新诗的那点事,新诗的那个理,新诗的那份情,新诗的古味和新声。

周老师先从陈冬冬的一句诗“我们也得用/自己的眼睛,看山高月小”引入。他说,诗歌能给人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浸润,正如朱光潜先生所云,“不会欣赏诗歌的人生是枯燥的。”那么新诗又能给人带来怎样独特的体验呢?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更为加快,情感更为复杂,古典诗歌在表现现代人的这种情感之时受到了诸多限制。因此,学会阅读和欣赏新诗能够给我们在现代的生活中找到一块心灵的栖居之地。

接着,周老师讲到了阅读新诗的几个要点。首先,与所有的诗歌体裁一样,新诗是要含蓄、有余味的。其次,新诗要耐得住分析,有其内在的理路,不能像方文山的歌词一样,只是一些古典意象的堆砌。周老师举了女诗人陆忆敏的《避暑山庄的红色建筑》来说明新诗的抒情特色。他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诗歌不同于以往对于宏大叙事的追求,而更注重诗歌情感的个人性和私密性,这可以以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为代表。陆忆敏的这首诗歌同样也是关于怀古,但是更多了一些个人的切身体验,因此读来觉得亲切有味。同时,新诗不光能够抒情,还能够说理,然而诗歌的说理不能脱离形象。比如柏桦老师的《无常(二)》,通过秋云的幻灭和上师的永恒的对比,表达了对有常和无常关系的思考。

90年代后,新诗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叙事元素的加入,周老师将同样是以梁祝故事为题材的两首诗歌??张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陈先发的《前世》进行了比较。张枣的这首诗更多是顺叙,从而显得平淡而少波澜。而陈先发的《前世》则直接从“化蝶”那一刻写起,采用了一些“超现实”的叙事笔法,同时通过叙事者的打断增加了叙事波澜。体现出了新诗对于先锋派叙事技巧的借鉴和巧妙运用。

最后,周老师强调了新诗的音乐性和建筑美。他以冯至的《十四行诗》为例,分析了诗歌结构的整齐及其音步、韵律。同时又强调,相较于古典诗歌多押尾韵和隔句押韵的形式,新诗从西方诗歌引入了交韵、抱韵等多种用韵形式。此外,新诗又从古典诗词中借鉴了句中藏韵的形式,从而丰富了新诗的用韵技巧。他以张枣的诗歌《镜中》为例,分析了其句中押韵的情况,让同学们眼界大开。

在场的各位同学也积极地与老师分享自己的读诗经验,进而从新诗聊到古典诗歌,还有其他新诗诗人如王敖、木心等,诗歌沙龙也在意犹未尽中走向结束。

此次艺馨沙龙诗歌专场不仅在校内同学中得到很好的响应,而且在互联网微博上也得到了著名诗人柏桦、陈东东、陈先发的关注和转发,社会反响良好。